黑龍江省2017年秸稈還田技術試驗示范工作方案
黑農委函〔2017〕22號
各相關市(地)農委、農機局,縣(市、區(qū))、農機局:
為推動我省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發(fā)展,進一步探索主要農作物秸稈還田耕種模式,加大秸稈還田技術推廣力度,現(xiàn)將《2017年秸稈還田技術試驗示范工作方案》印發(fā)給你們,請按照方案要求,做好項目實施工作。
黑龍江省農業(yè)委員會
2017年2月13日
黑龍江省2017年秸稈還田技術試驗示范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新技術提升行動方案》(黑農委函〔2016〕395號)精神,探索主要農作物秸稈還田耕種模式,進一步加大秸稈還田技術推廣力度,在前兩年試驗示范基礎上, 2017年擬定在泰來、肇州等14個縣(市、區(qū))開展全程機械化技術和秸稈還田技術試驗示范工作。為規(guī)范試驗示范標準,確保工作順利實施和取得預期成效,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按照“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要求,以水稻、玉米、大豆、小麥、馬鈴薯等主要農作物為對象,重點突破農機化新技術及其裝備短板,全面提高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質量,探索全程機械化現(xiàn)代化生產模式,加快培育壯大農機化服務主體,配套探索秸稈還田耕種模式和數(shù)量關系,包括秸稈粉碎長度、還田比例、還田方式、秸稈腐爛程度、播種方式和全程機械化技術集成,做到秸稈“取之于農田,還之于農田”,提高耕地質量,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確保我省糧食安全生產,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示范內容及技術路線
(一)玉米秸稈還田示范內容
1、秸稈翻埋耕種模式
技術路線:機械收獲--秸稈粉碎還田--深平翻扣埋秸稈--耙地--起壟(或平作)--春季播種
技術要求:
①秸稈處理:玉米機械化收獲秸稈直接進行粉碎還田,粉碎長度在5-10厘米。
②深翻:采用深翻犁,翻深在25--30厘米,扣垡嚴密,不出現(xiàn)回垡現(xiàn)象,無塹溝,不重不漏,翻后地表平整細碎,地表10米內高低差不超過10厘米,地表殘茬不超過10%。
③耙地:耙地作業(yè)視土壤狀況選擇適宜的耙地機具,耙深達到輕耙8--10厘米,重耙16-18厘米,要達到秸稈、根茬耙碎、混拌均勻、不漏耙、不拖堆、地表平整、土壤細碎、平整達到起壟狀態(tài),耙幅在4米寬的地面高低差小于3厘米,每平方米大于10厘米的土塊不得超過5個。
④起壟:起壟作業(yè)壟高17-22厘米,要達到壟向筆直,龍體飽滿,100米偏差不超過5厘米,壟距誤差不大于1厘米,結合線誤差不大于2厘米,不起閥塊,不出名條,不出張口龍,地頭整齊。
⑤精密播種:要求選擇適合連片作業(yè)的大型播種機進行連片播種作業(yè),品種選擇要求成熟積溫在當?shù)赜行Хe溫范圍內,且適合密植品種,要求畝保苗在4800-6000株,播深3-5厘米,施肥深度8-10厘米,施肥量在50-60公斤/畝。
2、秸稈覆蓋耕種模式
技術路線:機械收獲--秸稈粉碎還田—深松—春季免耕播種
①秸稈處理:玉米機械化收獲秸稈直接進行粉碎還田,粉碎長度在10厘米左右,且要求均勻拋撒在地表。
②深松:深松深度30厘米以上為宜,以打破犁底層為目標,作業(yè)時秸稈不拖堆,行距一致,不重不漏,到頭到邊三年至少深松一次。
③免耕播種:采取免耕播種機播種,施肥、開溝、覆土、鎮(zhèn)壓等工作部件采用圓盤式結構和獨立限深結構。要達到能夠保證播種均勻、播深一致。也可采取寬窄行播種寬窄比例可選擇40:90、 50:80或40:70(厘米)。
④品種選擇:要求成熟積溫在當?shù)赜行Хe溫范圍內,且適合密植品種,要求畝保苗在4500-6000株,播深3-5厘米,施肥深度8-10厘米,施肥量在50-60公斤/畝。
⑤藥劑滅草:播后進行封閉滅草,由于秸稈覆蓋原因,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需要苗期除草。
⑥苗期管理:苗期施肥,施肥量在25-30公斤/畝,要根據(jù)草的情況確定是否進行除草。
3、秸稈碎混耕種模式
技術路線:機械收獲--秸稈根茬粉碎(重耙、聯(lián)合整地)--深松--耙地--起壟--春季播種
①秸稈處理:玉米機械化收獲后秸稈直接進行粉碎,用秸稈打捆機撿拾部分秸稈出地,剩余粉碎長度在5-8厘米還田。
②滅茬:用滅茬機進行滅茬作業(yè),滅茬深度要求在10-12厘米。
③整地:用大型多功能聯(lián)合整地機進行碎茬、深松、碎土、合墑,深度在30厘米左右,不重不漏,到頭到邊,一般作業(yè)兩遍。
④耙地:采用重耙,要達到秸稈、根茬耙碎、混拌均勻、不漏耙、不拖堆、地表平整、土壤細碎、平整達到起壟狀態(tài),耙幅在4米寬的地面高低差小于3厘米,每平方米大于10厘米的土塊不得超過5個。
⑤起壟:起大壟為宜或平播壟管,要求壟高17—22厘米,要達到壟向筆直,龍體飽滿,100米偏差不超過5厘米,壟距誤差不大于1厘米,結合線誤差不大于2厘米,不起閥塊,不出名條,不出張口龍,地頭整齊。
⑥播種:精密播種,要求選擇適合連片作業(yè)的大型播種機進行連片播種作業(yè),品種選擇要求成熟積溫在當?shù)赜行Хe溫范圍內,且適合密植品種,要求畝保苗在4500-6000株,播深3-5厘米,施肥深度8-10厘米,施肥量在50-60公斤/畝。
⑦中耕:中耕時施肥,施肥量在25-30公斤/畝,同時進行培土作業(yè),培土深度要求能夠覆蓋玉米第一葉,要根據(jù)草的情況確定是否進行除草。
(二)水稻秸稈還田內容
1、秋季翻埋耕種模式。
技術路線:水稻機械收獲--秸稈粉碎拋撒--翻埋--春季泡田攪漿--插秧
留茬高度為20-25cm(黑土層淺的留茬高度控制在15-20cm),耕翻的深度要達到20-25cm,表面不外露秸稈,第二年春季放水泡田,泡田水深沫過耕層3-5cm,泡田時間3-5天,用攪漿平地機進行攪漿平地作業(yè),作業(yè)時水深控制在1-3cm,作業(yè)后表面不外露秸稈,保證田面平整度,沉淀3-5天,達到待插狀態(tài)。
2、春季攪漿耕種模式。
水稻機械收獲--秸稈粉碎拋撒--春季放水泡田--埋茬攪漿平地--插秧
留茬高度25-30cm, 放水泡田,水深沒過耕層3-5cm,泡田時間要達到3-5天,進行攪漿平地作業(yè),作業(yè)時水深控制在1-3cm為宜,作業(yè)結束后表面不外露殘茬,沉淀3-5天,達到待插狀態(tài)。(收割時要將排草口調整成寬度大的長方形口,使排出碎稈分布勻均、不積堆。選用高留茬攪漿平地機進行攪漿平地作業(yè),達到待插狀態(tài))
三、示范點布局
示范點分布在青岡縣、肇州縣、泰來縣、密山市、巴彥縣、樺南縣、富裕縣、克山縣、雙城區(qū)和北安市等10個縣(市、區(qū)),進行玉米秸稈還田示范,面積為33045畝,在方正縣、綏濱縣、尚志市、綏棱縣和撫遠市等4個縣(市)進行水稻秸稈還田示范,面積為15220畝。具體如下:
玉米秸稈還田示范縣明細表
水田秸稈還田示范縣明細表
大豆、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明細表
四、主要任務
1.驗證秸稈還田后的腐爛情況。
2.了解各時期土壤的理化性狀情況。
3.測試土壤有機質恢復情況。
4.探索秸稈還田耕種對糧食產量和種植效益的影響。
5.總結秸稈還田耕種機械化技術集成。
6.探索我省秸稈還田耕種模式。
7.探索我省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
五、跟蹤監(jiān)測記錄要求
1.做到實測實錄。所有數(shù)據(jù)做到實地監(jiān)測,不得隨意編造。
2.做到兩結合。既農機與農藝相結合,測試與調查相結合。
3.做到定人、定點、定時。定人,即試驗監(jiān)測點必須固定專人負責示范效果監(jiān)測,不得隨意變動;定點,即監(jiān)測內容必須在同一示范點進行;定時,即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及時測試。
4.試驗監(jiān)測內容和上報時間:
基礎情況:15-20天上報一次示范點情況。
氣象數(shù)據(jù):包括每天的氣溫、降水等常規(guī)氣象數(shù)據(jù)。每半年上報一次。
土壤理化性狀:包括水分、肥力、地溫。播種后上報一次水分、地溫數(shù)據(jù);收獲后,上報一次水分數(shù)據(jù);年底上報肥力數(shù)據(jù)。
地表覆蓋:包括覆蓋率和覆蓋量。每年上報一次。
作物長勢與產量:出苗后上報一次出苗情況,收獲后上報一次測產情況。
病蟲草害:每防治一次,報送一次有關情況。
經(jīng)濟效益:包括農戶和農機戶的投入產出。每年上報一次(記錄表見附件)。
六、保障措施
一是明確主體,加強合作。為確保試驗示范效果,選擇已經(jīng)建成且有工作基礎的農機合作社為示范點,同時結合農業(yè)部保護性耕作示范縣和基層農機推廣體系建設示范縣進行試驗示范,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現(xiàn)代農業(yè)機械裝備和合作社連片耕地資源,發(fā)揮優(yōu)勢,節(jié)約資源成本,提高試驗示范水平。
二是科學組織,規(guī)范運作。在示范過程中,嚴格按設計方案進行逐項落實。在2016年秋季搞好整地等前期工作基礎上,每種試驗模式都要搞好規(guī)劃,制定嚴格細致的實施方案,做到每個示范點都要明確負責人、技術責任人、指導專家等,各示范縣要充分利用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和農機推廣站的人才和技術優(yōu)勢,整合推廣資金和統(tǒng)籌使用實驗檢測設備,做好各個階段和生長期指標檢測和數(shù)字影像記錄,并認真做好每個生育階段田間調查分析和全年總結工作。
三是加大宣傳,搞好培訓。以舉辦技術培訓班、田間展覽會等形式對農機管理人員、農民和基層技術骨干進行培訓,讓廣大農民全面了解、掌握玉米、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和機具操作規(guī)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網(wǎng)絡等多種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加快技術示范推廣進度。
各試范縣和實施單位人員要配足,人員要穩(wěn)定,技術要過硬,保證技術實施到位。
七、組織領導及責任分工
(一)督導組
組 長:李連瑞 省農委 副主任
副組長:謝慶華 省農委農機局 局 長
毛新平 省農機推廣站 站 長
成 員:李憲義 省農委農機局 副局長
陳 實 省農機推廣站 副站長
負責對各項目單位協(xié)調,項目數(shù)據(jù)的匯總,適時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做好項目階段及終期總結。
(二)技術指導組
組 長: 李憲義 省農委農機局 副局長
副組長:孫世明 省農機工程研究院 推廣研究員
陳 實 省農機推廣總站 推廣研究員
成 員:王俊和 省農科院齊齊哈爾分院 推廣研究員
依樹娟 八一農大工程學院 院長
楊悅乾 東北農業(yè)大學工程學院 研究院
王國春 省植保站 推廣研究員
王玉璽 省水土保持科研所 推廣研究員
付建和 省土肥管理站 推廣研究員
陳學禮 省農委農機局 科長
劉 波 省農機推廣站 高工
遲德龍 省農機推廣站 高工
陳永琴 省農機推廣站 高工
佟思宇 省農機推廣站 工程師
青岡縣、肇州縣、泰來縣、密山市、巴彥縣、樺南縣、富裕縣、克山縣、雙城區(qū)、方正縣、綏濱縣、尚志市、北安市、五大連池市和綏棱縣農機推廣站和農業(yè)推廣中心專家。
附表:
1.基本情況記錄表
2.秸稈腐爛情況測試表
3.(1-5)地溫測試表
4.土壤水分測試表
5.作物生長記錄表(玉米/水稻)
6.植保記錄表
7.投入產出記錄表
8.土壤有機質記錄表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97661a.com/butie/5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