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二手農機剝皮機:七八十年代,農村的“殺豬匠”有多吃香?
謝平臺邀請。
七八十年代,農村的殺豬匠有多吃香?也沒有多吃香吧。其實真正吃香的,是設在公社小鎮(zhèn)上的國營食品所(屠宰所)。
俗話說:“大風吹不倒犁尾巴,天災餓不死手藝人”。意思是說農民不會失業(yè),手藝人總能弄到錢。殺豬匠也就是一個手藝人。那時候農民只能掙到工分,而殺豬匠能掙到錢,手頭就比一般人寬裕。
而殺過豬以后,主人除了付工資,還會留吃飯,用新鮮豬肉炒幾個菜。殺豬匠因此可以喝一口小酒,經(jīng)常吃到豬肉,肚子里的油水就比一般人要足一點而已。
而國營食品所就不同了。所謂“食品所”,經(jīng)營的“食品”其實只有豬肉一個項目。手中握有牲豬收購和肉食供應兩大實權。

只有經(jīng)歷過的老年人才知道,那時候農村的牲豬收購是“購留各半”政策,即喂兩頭必須交售一頭,喂一頭必須交售半頭。收購價幾角錢一斤,但這是鐵打的任務,不完成是要問責的。
當時交售的重量要求是130市斤,這放到現(xiàn)在只能算個胚豬,遠不夠出欄標準。但那時候喂豬沒有糧食,只有野草野菜,豬吃得多就是不肯長,有時候喂一年都不夠標準。弄去交售時,能不能賣出去,就是食品所的職工一句話了。
你和食品所的爺們有交情,不夠130斤也可能給你收了;和爺們沒交情,非得達到標準才會收;如果爺們看你不順眼,夠130斤還會說你這豬太瘦,沒有膘,殺不來肉,牽回去喂幾天再來!
豬肉供應時爺們更是身價倍增。那時候是計劃供應,憑供應證和肉票買肉。但肉質有好有孬,供應時間時有時無,賣肉的時候要站很長的隊。這些都讓食品所的“掌刀”師傅有“弄權”的機會。

有交情的單位或個人能夠買好肉、及時買到肉、不用站隊先買肉。特別有交情的,不用指標或肉票,還能優(yōu)先買肉。而沒有交情的,就只哈哈了,運氣好還能買到一點,有時候拿著票,站了半天隊,輪到自己買的時候肉沒了。
這個“交情”是怎么來的我不知道。只知道那時候小鎮(zhèn)上食品所的幾位職工(也是“殺豬匠”),是小鎮(zhèn)上各單位和各社隊的座上客。年紀也只是三四十歲光景,鄉(xiāng)親們卻無論老幼,都喊他們張爺爺、鄢爺爺,其所享的尊榮,也就可見一斑了。
80年代以后,豬肉已經(jīng)不再稀缺,爺爺們身價暴跌,改稱老張、老鄢。90年代初食品所取消,爺爺?shù)墓鈽s稱號,也就他們自己的孫子喊喊了。
90年代讀到一篇被現(xiàn)在稱為“傷痕文學”的小說,記得題目叫做《屠夫皇帝》,是一篇為食品所殺豬匠畫相的作品,把“爺爺們”作威作福的嘴臉刻畫的活靈活現(xiàn)。可惜家里現(xiàn)在找不著這本小說集了。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97661a.com/ershou/22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