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可能遇到的風險,提醒注意,應對把控好
今年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可能遇到的風險,提醒注意,應對把控好
今年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臨著的最大風險點就是,在失墑快、秸稈打包碾壓地嚴重下,能不能播好種、會不會影響出苗,苗出不好,必須就會影響產量的提升,使技術的優(yōu)勢顯現(xiàn)不出來,幾千萬畝玉米保護性耕作這樣大的面積,就會從整體上拖多增產糧食和農民增收的后腿,其風險是不可低估的。
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是指以農作物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為主要內容的現(xiàn)代耕作技術。今年是東北四省區(qū)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第四個年頭,也是進入了“提質擴面”的攻堅期;尤其是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糧食主攻單產意見,農業(yè)農村部又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做好機械化播種質量提升工作的通知》,這無疑對大規(guī)模實施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在提升玉米、大豆單產上,怎樣能展現(xiàn)優(yōu)勢、發(fā)揮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臨的任務也是艱巨的。
然而,今春黑土地保護性耕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存在著不確性風險,最主要風險點是播前和播中:
風險點一:失墑快,加重干旱,影響出苗。在去秋今春秸稈過度打包離田,特別是西部風沙干旱區(qū)歷年搞秸稈覆蓋還田的區(qū)域,眼下秸稈打包離田的面積也比較大,普遍缺少秸稈覆蓋下,在今年初春溫度回升非??欤猴L大的情況,地塊墑情失墑嚴重,墑情較差,沒有及時接墑雨,播后就會出苗不齊,不能一個"生日",產量不但不會提升,還會受影響。
風險點二:秸稈打包面積大,打包機械作業(yè)反復進地,對待播種行多次碾壓,部分行上形成車轍溝坑,十分堅硬且高低不平,特別是有的甚至把田間變成了草包的裝運場,農民群眾說"地嘎嘎硬"。如果在這樣情況下直接免耕播種,有的壟段就會出現(xiàn)下籽、施肥困難,出苗后呈現(xiàn)缺苗斷條現(xiàn)象,造成作物生長受阻,嚴重影響產量,一般至少要影響產量3%一5%。
風險點三:對秋季打包剩于秸稈,春季再二次進行打包,更會帶來疊加的風險一一加速失墑,剛化凍會加重對土壤的碾壓,既會影響出苗,又會使免耕播種質量大打折扣。
上述風險不是局部區(qū)域、個別地區(qū),是具有著普遍性的問題,形勢是相當嚴峻的。如果重視不夠、關注不夠,就有可能帶來極為不利的后果,在糧食主攻單產、提升單產的新形勢下,保護性耕作不僅不能達到提升單產,就是在其后期自然條件無大礙的情況下,也極有可能出現(xiàn)減產的嚴重問題。
未雨綢繆。2022年在防控澇漬上應對方案措施遲緩的教訓,應該要汲取。針對今年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風險,主動應對,超前布局,必須要見招拆招,及時拿出應對之策,指導到位,具體提出以下化解防控風險的幾點建議:
一是盡快拿出技術應對方案。政府業(yè)務主管部門,應組織人員下去,分級測墑情、測土樣、看種床碾壓狀況,迅速制定、出臺確保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播種質量的方案,要針對性強、具體管用,敲醒下邊、提醒作業(yè)者,拿出科學、管用之招法。
二是減少甚至控制住春季又二次下地打包作業(yè),尤其是對大型圓、方捆打包機,不宜再春季進田打包作業(yè),一方面減少秸稈包夾帶土,對黑土地的又一種侵蝕傷害;另一方面,控制避免對待播種行又一次壓實和造成種床溝坑不平。剩余秸稈地塊,完全可以采取秸稈歸行,或條帶耕作后,使用免耕播種機直接播種,有利于保土保墑和出苗。
三是除西部風沙干區(qū),其它區(qū)域盡可能減少直接免耕播種作業(yè)方式。
四是對打包特別碾壓嚴重的地塊,應當在播前進行條耕(深松)等少耕作業(yè),特別是提倡條耕作業(yè),依靠少耕,形成一個良好潔凈平整的播種行,提溫保墑,修造好種床,為高標準、高質量免耕播種作業(yè),打下一個堅實適宜出苗的基礎。
五是嚴格控制免耕播種和條耕機作業(yè)速度。正如像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指引要求那樣,今年免耕播種機作業(yè),一定要把作業(yè)速度降下來,控制在合理速度,只有速度降下來,才能在土壤比較堅硬的情況下,保證下肥下種土壤工作部件才能達到合理的深度;否則免耕機超速作業(yè),就會出現(xiàn)下種下肥不準確,開溝深度不一致,嚴重影響播種質量。為此,免耕播種機作業(yè)時,作業(yè)速度必須控制在6~8公里/小時的低限即6公里/小時。其它條耕機等超速作業(yè),也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問題,嚴重影響整地作業(yè)質量。為此,必須要控制好超速作業(yè),帶來影響產量提升的風險。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97661a.com/news/12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