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具里的光陰
農具里的光陰
資料圖
從炎帝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起,中原漢民族就是一個典型的以農為業(yè)的農耕民族,歷代王朝,無不勸課農桑。“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農耕,自然少不了農具,如原始的斧、錛、鑿,及后來的大田作業(yè)農具耒、耜、鏟、鍬等。農耕器具,是農耕文化的圖騰,農具的不斷產生和逐步改進,極大豐富和促進了農耕文明的延續(xù)與發(fā)展。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農耕文明的源遠流長,成為中華文明的母體和基礎。然而,21世紀前后短短幾十年間,隨著工業(yè)文明和商業(yè)文明的春潮帶雨,及信息化時代的大浪淘沙,亞歐大陸東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綿延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農耕文明悄然而迅速退潮了。
一種古老的耕作方式被機械化終結和取代了,被敬天惜物的農民倚仗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農具陡然閑置了,農人手上的老繭尚未消盡,這些已失去實用價值的傳統(tǒng)農耕文明的產物,就如洪水過后遍地狼藉的遺留,被遺棄在時代的海灘上。
曾經,它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延續(xù)、承載和濃縮著古老的農耕文明;曾經,它們是一個時代甚或漫長歷史的記憶。而今,一個時代消退了,一種生產和生活方式消退了,消退成一篇篇懷舊散文里的鄉(xiāng)愁,消退成一首首田園詩詞中的懷念,消退成一件件農具英雄遲暮的落寞惆悵。
在平疇千里、綠野阡陌的華北平原,“邢國故地、襄國故都”的邢臺,是退休干部鄭成明的桑梓故地。緣于對家鄉(xiāng)和傳統(tǒng)文化特殊而濃厚的情感,他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農耕文化展覽館?!堕_館寄語》中他說,長期的農耕生活孕育發(fā)展了中華文化。我們的根在鄉(xiāng)村,中國民俗傳統(tǒng)的根在鄉(xiāng)村,中國文化的根也在鄉(xiāng)村。
勞作,那是農民對土地和莊稼的膜拜,農民借助的,不是燃香,不是祭師巫語,而是手中的農具。大地作紙,汗水為墨,滿地的莊稼蔥蘢著他們作品的厚重,而四時的農具,就是他們手中的筆。
斗轉星移,這些原汁原味被時光風蝕得滄桑如詩的農具,這些或笨重或靈巧或簡陋或復雜讓無數農民累彎了腰的農具,會讓后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的稼穡之艱。出身鄉(xiāng)村的他不忍看著這些古舊、斑駁、具有歷史溫度和記憶的農具被遺棄、被毀壞、被燒掉,幾年時間,如同一株莊稼對土地的眷戀,如同一位老農對豐收的祈盼,鄭成明花費十幾萬,執(zhí)著而癡迷地從民間搜集、收購那些“瀕?!钡呐f器具。
如今,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壩營鎮(zhèn)的農耕文化展覽館里,就林林總總收藏著耕地的犁,平地的耙,耩地(播種)的耬,割麥的鐮,碾場的石磙,打場的桑叉、木锨,打稻的連枷,木輪的馬車,木制的食槽,牲口的套繩,耕牛的鈴鐺,及竹編的簞籠,荊編的糧屯,柳條、蒲草或竹篾編織的畚箕,舂米的石碓,加工糧食的石磨、石碾,手搖的紡車,結構復雜的織布機等300多種3000多件生產及生活用具。
恐怕再精妙的文字描述,都無法替代眼前實物的直觀、真切與生動,鄭成明用這種方式回望歷史,追尋根脈,留住鄉(xiāng)愁。
我去時,正趕上老師領著一些小學生在參觀。半個世紀前,這些讓人熟悉到熟視無睹的器具,如今出土文物般古怪地靜默在孩子好奇審視的目光里,仿佛那是童話故事里才有的道具。
農具,是農耕歲月的活化石。每件農具里,都貯藏著一段舊時的光陰,每件農具里,都留存著一段漸行漸遠的民俗風情,每件農具里,都滲透著一段濃濃的鄉(xiāng)愁。
當鄉(xiāng)愁在舊時的光陰里發(fā)酵,就會釀成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無法抹去的滄桑記憶。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97661a.com/news/148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