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村志,留住鄉(xiāng)愁歸處
修好村志,留住鄉(xiāng)愁歸處
近日,友人贈予筆者一本《金雞臺村志》。翻閱此書,筆者仿佛置身于擁有600余年村史文化的金雞臺村,腦中自動生成一個“3D版”村莊全景,雖未謀面,卻似與這個位于北京西郊的小村相識已久。這不禁引發(fā)了筆者對讀村志、修村志的思考。
讀“志”是不少人到一地采訪調研前的必備動作。了解地方歷史,不僅可以讀村史村志,還有通志、府志、州志和縣志可供參閱,這些浩如煙海的史料記載,是我國乃至世界文獻寶庫中的瑰寶。但要說了解一地鄉(xiāng)村的文化歷史,翻閱村志最具體、詳細和深入。筆者在《金雞臺村志》中,便窺見了遠至“1460年村名為金雞臺,應金雞祥鳴之兆”的村名來由,近至“2013年解決村民吃水問題”的鄉(xiāng)村變革;大至“抗日戰(zhàn)爭時期犧牲烈士”的歷史大事,小至“王姓行輩字派”的百姓故事。地域文化和鄉(xiāng)村歷史可見一斑,鄉(xiāng)情鄉(xiāng)愁也不由引發(fā)閱讀者的深刻共鳴。
作為地方史志中的最小單位,村志是一份詳細的歷史、文化記錄,其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不僅包括村落的自然形成、地理環(huán)境演變情況等自然史,也包括姓氏宗族、家譜族規(guī)等組織史,還包括民風民俗、廟宇古跡等文化史,可謂是“一方之全史”。而正是這無數個微觀的“一方”,構成了宏觀上的“四面八方”??梢哉f,每一個村莊的發(fā)展都見證著中國的發(fā)展,每一步中國社會的進程往往都能在村志中找到烙印。一份村志,能為村民留下鑒古知今的文化遺產,能給旁觀者留下研究民風民俗的生動記錄,亦能給世人留下了解農耕文明的珍貴史料。
村志讀起來不難,但背后的修志過程可謂艱難。修志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功,需聚一村之民心,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和資金。先要召集全族人開會,推舉一名德高望重的執(zhí)筆人,家家戶戶能出錢的出錢、能提供場地的騰出自家場地……眾人拾柴火焰高,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在合力編志中擰成一股繩。誰家先輩不畏生死、奮勇殺敵,誰家后生孝敬老人、樂善好施……以往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物有了“主角光環(huán)”。一份村志,寫下的是鄉(xiāng)村表達,匯成的是集體記憶,鑄成的是賡續(xù)奮斗的一村之魂。
從另一個角度看,修志編史的過程,也是留下鄉(xiāng)村記憶、留住鄉(xiāng)情鄉(xiāng)愁的有效方式。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許多自然村衰退甚至消失。數據顯示,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間,中國自然村消失了90多萬個。村莊的消失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情漸行漸遠。而編寫村志,全方位記下村莊面貌,能為后人尋根留下路徑,讓鄉(xiāng)村永久地“活”下去。
說回修村志,其本質在于傳承歷史、發(fā)揚文化。但鑒于修史編志的工程浩大,不是每個村都有如此精力財力。且“修補”之后如若束之高閣,也并不能起到傳承根脈的實質作用。因此在筆者看來,村志不必年年“大修”,一味追求其形,而是應保留其心、其根、其魂,尋找切合地方實際又多樣化的載體,來承載這段厚重村史。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將以往搜集到的史料和實物放在一起,精心設計修建村史館,讓更多人有機會沉浸式感悟山村巨變。比如筆者在四川省昭覺縣三河村村史館中,就見到了脫貧攻堅的奮斗者們寫就的感人故事……有些暫不具備建館、修志條件的地方,可以請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口述并錄音,號召村里人為老房子、老人、老物件、古樹等拍照錄像并妥善收集保存,教育子孫保護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盡可能多地留住“原汁原味”……不論形式如何,這份回憶留下來了,便是有意義的。
一位修志人曾說,一冊在手,鄉(xiāng)人閱后會泛起眷眷鄉(xiāng)戀之情,外人看了會生一顧之念。其撩人之處,就在于志書呈現(xiàn)出來的多彩,寫的是鄉(xiāng)民生活,記的是潑辣辣的風情。筆者讀《金雞臺村志》,感同身受,仿佛與修志人隔紙相望、共品多彩。希望更多村志能被記錄、傳承、發(fā)現(xiàn)、品讀,讓更多鄉(xiāng)情鄉(xiāng)愁能有歸處。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97661a.com/news/172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