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說豐年
稻花香里說豐年
初秋的順義,北小營鎮(zhèn)前魯各莊村200畝綠油油的稻田進入抽穗期,稻香四溢,景致如畫!前魯各莊村歷史悠久,是張堪水稻種植文化的發(fā)源地,是順義區(qū)最具特色、最有文化底蘊的優(yōu)質水稻基地。
在前魯各莊村的稻田里,水稻與鴨子是和諧共生的,稻田里的雜草害蟲是鴨子的食物,而稻田鴨的糞便能滿足稻田生長的營養(yǎng)需求。
1900多年前的東漢,漁陽太守張堪將南方的優(yōu)質水稻品種移植到這里,開創(chuàng)了我國北方種植水稻的先河。前魯各莊村的氣候和土壤為水稻種植提供了基礎環(huán)境。穿村而過的箭桿河不僅為村民提供了生活與農業(yè)用水,還在無形中塑造了前魯各莊村的土壤環(huán)境。清朝時期,這里的“三伸腰”稻米因粒粒飽滿,晶瑩剔透,口感軟糯而成為朝廷貢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仍然遠近聞名。
什么是“三伸腰”?
所謂“三伸腰稻米”,即用這種稻米做飯,無論蒸吃或煮食,第一頓有剩余,可再次蒸煮,至第三次,米粒伸展基本如初,故而得名——三伸腰。
《后漢書?張堪傳》記載,“張堪為漁陽太守,有惠政,開治稻田八千余頃,教民種作,百姓以致殷富。童謠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p>
張堪教民致富,慰撫官民,不僅為這里的百姓帶來了安定殷實的生活,更成為務實廉政的為官典范。“秋毫無私”、“樂不可支”等成語故事正是來自于張堪。
稻花香里說豐年,聞著稻香,定格美麗瞬間、細品農耕歷史,讓我們期待著豐收時節(jié)這里的一片金色海洋。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97661a.com/news/185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