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說明古代農具的發(fā)展趨勢
簡要說明古代農具的發(fā)展趨勢
在原始農業(yè)時期,農業(yè)生產粗放,農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為主;種類可分為農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類。農耕類大體有鏟、耒、鋤等;收割類包括刀、鐮等;加工類最普遍的是石磨盤和石磨棒。此外,還有用鹿角制成的農具。陶器的發(fā)明和應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貯物和燒煮食物。
1、夏、商、西周時期:以木、石、骨等為主。當時已有青銅生產,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禮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銅制作的僅有一些中耕農具和收割農具等。此外還有一種用于碎土和砸實田埂的裝有長木柄的木質榔頭。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制農具代替了木、石材料農具,從而使農業(yè)生產力開始了質的飛躍。戰(zhàn)國時期的農具絕大多數都是木心鐵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個鐵制的鋒刃,這就比過去的木、石質農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3、宋、元時期:這一時期,中國農具的發(fā)展無論在動力的利用、機具的改進、種類的增加、使用的范圍等方面,都超過了前代。這時還出現了繩套和掛鉤。還出現了犁床或犁轅上附有改進犁,可以清除蘆葦雜草,便于墾耕。宋代秧馬的發(fā)明,則可減輕稻田生產中拔秧的勞動強度。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高效率的聯合作業(yè)農具如播種和施肥相結合的下糞耬種,由麥籠、麥釤、麥綽3部分組合的收割作業(yè)農具。
4、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的農具較之元代無多大變化,發(fā)展比較緩慢,但某些農具仍有改進。如明末曾出現繩索牽引的代耕架,是將用于轆轤的絞關用于犁的牽引,這期間中國北方出現了露鋤,南方則出現了塍鏟、蟲梳和除蟲滑車等,還有用鹿角制成的農具。同時,由于鋼鐵冶鑄技術的發(fā)展,在農具部件的創(chuàng)造改進方面也有較大進步。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97661a.com/news/187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