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參加青島國際農機展的幾個“境界”
談參加青島國際農機展的幾個“境界”
漢諾威展會順利結束了,但展會這個話題,注定要成為2015年最后的熱點。比起漢諾威的高大上,我們有理由將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本土這個更加實際的市場。沒錯,就是青島國際農機展。
雖然展會過去20日有余,可關于展會的討論從未停止過。筆者統計,光我們自己的平臺知谷App上,就發(fā)了近100篇稿件。有企業(yè)的,有行業(yè)的,有人物的,也有產品的,可謂還算豐富。
筆者今日換個角度,來重新審視一下我們自己的本土農機展。
青島國際農機展,給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不少人在自己的社交網絡平臺上,已經給出了答案。就如互聯網的快速消費行為一樣,筆者沒有感到諸君曬出有深度的理解,甚至很多做的不錯的企業(yè)管理者,對農機行業(yè)或者說對展會的理解,尚不如浮于表面的筆者深刻。
多少有幾分失望。為求索答案,筆者探訪“高人”不下十余位指點,將本屆展會的觀展境界總結如下。
境界一:路堵。堵車,這是不可回避的話題,就像兩年前的展會一樣,行人如梭、車水馬龍。于是乎,怪主辦方不會安排,怪當地部門不會組織,甚至怪我們的同行素質差。筆者不是為主辦方申辯什么,這其中也肯定有很多沒做好的地方,我們也積極通過自己的渠道向各方面反饋。
但如果將此作為展會的最大話題,整日掛于嘴邊,甚至利用各種互聯網工具到處張貼小廣告以傳播,這大有讓人妄自猜測“有人指使”或“背后有陰謀”,哪怕你是好意。筆者以為,主辦方肯定很希望聽到真實的意見反饋,但絕不是把問題當做傳播要點。
所以,筆者將此作為觀展最低境界。
境界二:人累。累人,這一點也不難理解,本屆展會22萬㎡,近2 000家企業(yè)參展,除了原有的室內展區(qū)和中央展區(qū),室外也增加了不少展區(qū),而且參展的新產品和新企業(yè)不少。所以,要想仔細的看完,還是要費一番功夫的,這也是主辦方應該考慮的一大問題。
筆者走馬觀花似的看了一遍,隨身計步器顯示走了17 km,好在沒有仔細看,只用了半天時間。如果要想多研究一下新產品,估計兩天時間是不夠的。所以,累和沒時間這算是觀展的第二層境界。
到了這個境界,筆者以為,算是入門農機行業(yè),真的來看展會的人,也不會總抱怨堵車了。
境界三:心憂。所慮者遠,所憂者深。相信到這個境界的觀展者,一定不會抱怨堵和累,因為有比上述兩個境界更為鬧心的事“堵著”呢!比如,競爭對手的境況,市場需求的反饋,宏觀環(huán)境的影響,具體政策的變化,這一切都給不管是從事制造的還是代理的或者購買者以憂心。
到了這個境界,農業(yè)機械就和自身的“命運”深深掛鉤了。
境界四:自信。俗話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善于學習的人才善于做準備。展會其實就是一個特別好的學習舞臺,不光聚集了大量的新產品、新企業(yè),還有各方面的人以及小道消息。
善于利用這個舞臺學習,發(fā)現值得學習的地方和擺脫臆想的恐慌,自然能夠收獲自信。不管國外企業(yè)帶來什么產品,我自能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并能結合自身的有利條件實現超越,自信心溢于言表,此第四層境界也。
境界五:沉默。沉默為最高境界,此人已不覺得堵、不覺得累、沒有憂心、自信也不溢于言表,只是默默觀看,牢牢暗記,你不知哪天他就帶領團隊“攻城拔寨”、“起航揚帆”。這樣的企業(yè)、這樣的領導者,本屆展會出現不少。
以上并非特指,請勿對號入座。最后,引用某自稱小微企業(yè)掌舵人的一句話:“不堵的展會很多,還不要錢,你為啥不去呢?”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97661a.com/news/20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