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農機輸在了哪兒?
國產農機輸在了哪兒?
最近,陸續(xù)拿到不少企業(yè)的經營數據,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一點都不算過分。外資企業(yè)經營數據還算不錯,但國內企業(yè)就比較糟糕了。
不由得讓人想起,國產農機不行了。但退一步想,國內企業(yè)有勇氣直面困境,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也讓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分析一下,國產農機到底輸在了哪兒?
1勝在數字
如果說,按照在中國農機市場的占有率計算,國產農機不但沒有輸,而且算得上完勝?,F有農業(yè)機械保有量中,至少有95%的農業(yè)機械是國產貨。即便是用價值計算,國產農機市場占有率也是遙遙領先。
幾組大數可以證明:拿目前外資品牌進入中國生產和銷售的產品來比較,無論是保有量、年銷量、年銷售收入,國產農機都是處于絕對領先的位置。
從保有量上看,大中型輪式谷物收獲機,外資占有總量不過十幾萬臺,國產機總量超過100萬臺;履帶機數量也差不多,外資占有總量不超過15萬臺,國產機總量超過80萬臺。而在2300多萬臺拖拉機中,外資占有總量不過區(qū)區(qū)幾十萬臺。
從年銷量上看,拿最為大眾的拖拉機來說,即便約翰迪爾收購寧波中策銷量一時劇增,市場占有率也沒超過10%,而中國一拖和雷沃重工兩國產巨頭占有率就超過50%。外資占比較多的在插秧機、履帶式收割機、甘蔗收獲機和采棉機等領域,但近幾年外資企業(yè)年銷量占比也在不斷下降。
如插秧機,蘇州久富等為代表的國產品牌崛起,使得國產插秧機年銷量可提升到60%以上;采棉機則是國產的缽施然占據半壁江山;甘蔗收獲機則涌現出了中聯(lián)、辰漢等一批國產企業(yè),使國產甘蔗收獲機一躍占據市場的主要份額,從零星的占比,一下子超過了50%。
再從年銷售收入上看,諸如約翰迪爾、久保田在中國市場運營算是比較成功的,最好年份的年銷售收入也沒超過50億元;第二梯隊的外資企業(yè)年銷售額基本在10億元左右;還有不少農具企業(yè)和配套企業(yè),年銷售額在幾千萬元到幾億元不等。
相較于中國每年超過4000億元的規(guī)模以上農機企業(yè)的營業(yè)收入,外資企業(yè)占比實在不足道,也差不多在5%左右。即便往前推至1978年開始算起,外資企業(yè)無論是保有量、年銷量還是年銷售收入等指標,均未對國產品牌形成威脅。
當然,國產農機還負責不少“邊邊角角”產品的填充,這些都是外資企業(yè)不屑一顧的領域。從數字上看,國產農機無疑扛起了中國農機行業(yè)發(fā)展的大旗,也是中國農機化發(fā)展的卓越功勛的典范。
2輸在用戶
農機用戶類型
然而,數字歸數字。如果深入使用者層面調查你會發(fā)現,國產農機簡直一無是處。
或許你會說,既然那么多用戶選擇了國產農機,為何又說國產農機一無是處呢?既然一無是處,為何還要選擇國產農機呢?這顯然是矛盾的。
實際上,我們應該把近5000萬個經營單元,通過簡單畫像歸類一下:
這其中有5%是優(yōu)質用戶,他們有錢、有經營思路,也有成功的經驗,這類用戶主要是農墾、大農場、合作社和農機大戶,他們更注重產出效率最大化,選擇的農業(yè)機械自然以外資品牌居多。
還有一類大約10%的用戶,是玩農機的老手,我們稱為技術專家,他們更專注于對農機實用性的考察,甚至會改裝以適應作業(yè)需求,他們對價格稍微敏感,更注重投入和產出的平衡最大化。這類用戶比較清楚自己要購買什么樣的農業(yè)機械,他們不盲目于品牌,也不盲目于某個產品系列,會單個產品考察購買。
最后大約有85%的用戶是屬于價格敏感型的中庸用戶,他們更加注重于投入的最小化。這類用戶容忍度最高,只要機器性能差不多,價格最便宜就行,他們的主要購機對象為國內品牌和一些不怎么樣的外資品牌。而這類用戶會因為其他因素影響,如糧食價格、作業(yè)收益等,影響購機決策。
當然,這3類用戶的比例,是會升級的,即中庸用戶可以升級為技術型用戶,技術型用戶可以升級為優(yōu)質用戶。而且,很多時候會跨越式升級,即從中庸用戶升級為優(yōu)質用戶。
由3類用戶畫像可見,國產農機之所以有市場,確實并非一無是處,至少對價格敏感型用戶來說算得上是首選。
盡管我們喊了好多年的買方市場,但到購買的實際場景來看,大多數時候,我們還處于賣方市場。只不過,形成了一個假的買方市場,即用戶可購買的品牌數量增加了,但可購買的機器同質化嚴重,基本別無選擇。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說農機購置補貼是罪魁禍首很明顯不對。利用農機補貼規(guī)則只是針對85%中庸用戶的幾千家企業(yè)所使用的幾百項營銷工具中的一項。反例也可以看出,大家都在利用農機補貼規(guī)則,為何還有優(yōu)勝劣汰?
那么,回到以用戶為基本面的分析中來,我們不難發(fā)現,外資品牌不斷強化5%的優(yōu)質用戶,并希望能夠“策反”10%的技術專家型用戶,同時吸引85%的中庸型用戶。國產大品牌則是希望牢牢抓住10%的技術專家型用戶,攔截85%的中庸型用戶。其他品牌則專注于在85%的中庸型用戶中尋找生存空間。
當然,具體情況還要更復雜一些。畢竟,國產大品牌也有去中庸型用戶中找生存空間的,也有致力于攻克優(yōu)質用戶的;其他品牌也有專注于培養(yǎng)技術型用戶的。
營銷策略可見一斑:外資不斷降價、采取融資政策等吸引更多用戶;本土大品牌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爭取優(yōu)質用戶,延長“三包”期搶占中庸型用戶;其他品牌專注于價格戰(zhàn),在中庸型用戶中求生存。
3守住紅線
國產品牌與外資品牌占比
現在,基于用戶層面的各品牌攻守策略明確了,我們可以來分析國產農機的輸贏了。上文已經分析,從數字上看國產農機還是占優(yōu)的,但并不是所有數字國產都占優(yōu)。
沒錯,占有率的走勢,國產農機輸了。
實際上,從第一臺外資品牌農機在中國銷售開始,外資品牌侵蝕中國農機市場的事實已經不可逆轉。只不過,至少到2000年以前,我們還確實享受到了外資進入中國帶來的好處,諸如技術溢出、人才溢出、配套體系的溢出。
這一階段,我們還無所謂輸贏。
但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農業(yè)機械化已經勢不可擋,外資品牌依靠產品質量、技術含量,并不斷使用營銷工具,使其市場占有率逐年穩(wěn)步提升,不斷蠶食國產農機品牌的優(yōu)質用戶,且形成了國產和外資的品牌形象區(qū)分。
這一階段,我們算是輸了一局。
我們輸在產品質量沒有跟上。國產農機的質量,是用戶最為詬病的。按理說,你花那么少的錢,也只能買這個質量的貨??芍杏剐陀脩舨贿@樣想,他們也是提出無理要求最多,最難維護的群體。
不可否認的一點,我們的中庸型用戶也在成長,而且成長速度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同時,用戶總數量也在減少,減少的速度也比我們想象的要快。
這個時候,需要發(fā)揮的是農業(yè)機械的效率,也就是技術含量的提升。這也是國產農機輸掉此局的第二點:技術提升太慢。
由此,導致本該屬于國產農機的用戶,轉向購買外資品牌產品。當然,也存在某些特別的產品,非外資品牌不可,也就是我們確實造不出來的。但大部分產品,是我們本應該能夠提前布局,適應當前和即將到來的升級需求的,我們沒有做好。
雖然沒有嚴格統(tǒng)計,但外資產品銷售數量和銷售收入占比大約5%的數據,應該算得上是一個關鍵紅線了。這并非和優(yōu)質用戶占比5%形成數字上的巧合,而是對應關系。如果國產農機不采取措施,守住這5%的紅線,外資品牌將會形成暴發(fā)局面。
那么,這個暴發(fā)局面有多大呢?粗略估計,外資品牌將會在3~5年內,形成3倍規(guī)模的增長。到時候,國產農機將又輸掉一局,再守15%的紅線,恐怕就更難了。
不過,部分國產農機品牌崛起的經驗,應該能夠給國內同行提供不少發(fā)展上的借鑒。我們依然相信,國產農機一定能夠做好,做成用戶喜愛的、愿意購買的產品。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97661a.com/news/234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