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跨區(qū)機手干得更舒暢
讓跨區(qū)機手干得更舒暢
8月底,湖北各地的中稻收割相繼開鐮。8月26日至9月7日,記者深入產糧大縣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連續(xù)跟蹤跨區(qū)作業(yè)機手,深入田間地頭,了解當?shù)厍锸涨闆r。
在沙洋縣拾回橋鎮(zhèn),來自江蘇、安徽、河南等省的跨區(qū)作業(yè)聯(lián)合收割機達到200多臺。這些跨區(qū)收割機手大多為父子、夫妻或兄弟,兩個人開一輛運輸車、車上裝載一臺聯(lián)合收割機,一般都是親戚或鄰居結伴而行,多數(shù)機手都有多年跨區(qū)收割經驗,有的剛從老家來,有的已經輾轉廣東、廣西、四川、重慶多地。
以前人工收割水稻需忙乎10多天,機械化收割三四天就能讓新米端上餐桌
記者在湖北圣祥農貿有限公司看到手扶拖拉機進進出出,農民不斷把稻谷運來。來自拾回橋鎮(zhèn)大新村的王老漢和女婿開著手扶拖拉機,把剛收的4萬斤稻谷,以每斤1.34元的價格賣了5萬多元?!凹依锛Z食太多了,沒地方存放,萬一受了潮,那就虧大了,還是抓緊賣了心里踏實?!蓖趵蠞h說。
另一位正在卸糧的車師傅說,家里種了十幾畝稻谷,聯(lián)合收割機幾個小時就割完了,在曬場上曬了兩天,拉來賣了,如果不是家里急等錢用,再等等可能會賣上更好的價錢。
圣祥公司的糧山堆得高高的,一輛鏟車不停地將新收的谷子運往加工車間。一位負責人說:“這兩天收的谷子,今天就會被加工成大米,運往廣東、廣西,第二天那邊的人就可以吃上新米了?!?/p>
稻谷從收割到曬干,最終變成大米,端上人們的餐桌只需要三四天時間,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前些年收割稻谷,臉朝黃土背朝天,一個人收一畝稻子起早貪黑要一天時間,不僅累得腰酸背痛,身上還奇癢難耐?!被貞涍^去,60多歲的王橋村老會計謝長雄說,“但這還不算完,還要把稻子曬在地里三四天,然后打捆,將稻捆挑回曬場,一畝地要挑二十幾擔,四十幾捆啊,光挑稻捆就得來來回回走上幾十里路。
到了曬場,把稻捆打開,用拖拉機拉著碾子把谷子碾下來,揚場,曬谷,一道工序都不能少。這期間最擔心的是下雨。一家十幾畝地,為搶季節(jié),需要親戚朋友和組里人幫忙,除去工錢,還要買煙、買酒、好飯好菜招待。”
“過去從人工收割到谷子入倉需要10多天時間,而現(xiàn)在有了收割機只要三四個小時就能收完,再曬上兩天就可以裝袋出售或者保存了?!敝x長雄說。
“正常情況下,一臺收割機加上3輛手扶拖拉機,一個上午能夠收割近20畝稻谷,不用再找很多人幫忙了。收割機的谷倉滿了,谷子被卸在一臺手扶拖拉機上拉回曬場,第二輛拖拉機等著收下一倉谷子。3輛拖拉機如此循環(huán),保證收割機連續(xù)作業(yè)。”拾回橋鎮(zhèn)張新村王金生在給村民收谷子時對記者說。記者看到,剛才還空空的曬場上,一會兒就堆起了高高的谷堆,隨即被鋪開翻曬。
收割機大大縮短了農忙時間。記者在街上偶遇王橋村五組王成忠、王成權兄弟倆,兩個人的谷子已經入倉,正在街上找零活干。
“以前這會兒可沒時間出來,不是在自己的田里收谷子,就是在幫組里的人,現(xiàn)在短短幾天時間,組里的谷子都收完了,家里沒啥事就出來找點事干,掙點零花錢?!贝蟾缤醭芍艺f。
“雖然現(xiàn)在種田的人少了,但人們反而更輕松了,人被拴在田里的時間少了,就能琢磨點其他能讓自己過得更好的事情。”王成權說。
跨區(qū)收割機手像候鳥一樣艱辛奔波,年復一年幸??鞓返刈分鹬柏S收”
來自江蘇連云港灌云縣的胡維波師傅每天戴著草帽,穿著長褲長衫,站在收割機上,一站就是六七個小時,為王橋村五組收割谷子。“太陽不把人烤熟,屁股后的發(fā)動機也把人烤個半熟??境鰜淼暮顾偷净液黄?,形成一層泥,糊在臉上,想抓不敢抓,想撓不敢撓,非常難受?!焙S波說。
“外人看著我們非常辛苦,其實我感覺還是挺幸福的?!蓖瑯觼碜赃B云港灌南縣的李中明樂觀豁達,“一輛車,兩個人,天天和老婆在一起,走南闖北,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為了家庭而努力,多幸福??!”
“女兒已經7歲了,也懂事了。給我打電話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問我什么時候回去,說想我們,我們很感動,我們也很想她啊。每次掙了錢回家,給她買了好吃的好玩的,看著她那高興勁兒,吃再多苦也值??!”李中明繼續(xù)說著。
9月4日,拾回橋鎮(zhèn)下起了雨,機手們都暫停了作業(yè)。李中明陪著老鄉(xiāng)王如松往家里匯了6000元錢。
在銀行里,有很多像王如松一樣往家里匯錢的人。王如松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上技校,每年需要學費1.2萬元,小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每年也要1200元費用,加上其他的費用,兩個孩子一年就需要2萬多元。
“我們沒有太多的本事,也做不了大老板,跨區(qū)作業(yè)就是我們的事業(yè),能夠通過跨區(qū)作業(yè)為家里掙到錢,解決家里的問題就足夠了?!崩钪忻髡f。
農田作業(yè)不僅辛苦,還可能遇到突發(fā)狀況,胡維波第一天收割,收割機就陷進了稻田里,接下來的兩天,花了2000元更換了一個絞龍和三條皮帶。但進入正軌后,每天平均有近千元的收入,在離開拾回橋鎮(zhèn)之前,他已經掙到近萬元,與幾個老鄉(xiāng)比,算是收入不錯的。
“2011、2012年來這里收谷子,收割一平方米的價格是1毛2分錢,2013和2014年每平方米的價格降到了1毛錢,今年價格更低,直接就降到了8分。不僅如此,這里的地塊小而散,有一家15畝的田,有17塊地,最小的只有二三百平方米。即便如此,王橋村五組的稻子,這四年來都是我來收割的,每年在這里都有穩(wěn)定的收入?!焙S波說。
胡維波的老鄉(xiāng)朱玉川,有著10多年跨區(qū)作業(yè)經驗,他說:“要想有活干就得多聯(lián)系老主顧,既要保證作業(yè)質量,也不能斤斤計較。質量不好或太計較了,老主顧就會找別人。現(xiàn)在收割機這么多,如果沒有老主顧,掙錢會很難?!?/p>
“這么多年,我們走遍了中國主要產糧區(qū),遇到了不少困難,但也增長了見識,認識了很多朋友。2006年到2012年,是跨區(qū)作業(yè)最好的年代,每年輕輕松松可以掙到十五六萬元。
特別是在2012年的東北,那年東北下雪早,收割每畝地200-300元,東北的地塊大,地又平,一天下來能收割五六十畝,大家都掙了錢?!敝煊翊ɑ貞浀?,“也就是從那年起,我們連云港的收割機數(shù)量大幅增長,僅連云港一地的聯(lián)合收割機數(shù)量不下2萬臺。國家推出的各項補貼政策,促進了跨區(qū)作業(yè)大發(fā)展,既讓機手能購買到更便宜的收割機,又讓農民享受到機械化作業(yè)帶來的實惠。”
“現(xiàn)在這么多收割機,不僅收割的費用下降了,老百姓也更沉得住氣了,不像原來看到一個人收谷子,大家就跟著一起收,生怕收割機都走了。”朱玉川說,“而且水稻品種也多,成熟期拉得很長,收割機競爭加劇。”就收割價格下降的原因,張新村村民張書紅說:“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今年柴油價格下跌不少,去年一升柴油6塊多,今年才5塊3毛5,9月1號又降了1毛錢。”
9月4日,胡維波和朱玉川離開拾回橋鎮(zhèn)前往安徽滁州?!俺菽沁叺囊恍├现黝櫤茉缇痛螂娫?,讓我們過去。滁州收割完后,我們回趟老家,把錢拿回去給老婆、孩子,在一起過個中秋節(jié),拿些御寒的衣服,就北上東北。在東北收割水稻至下雪,再回來把老家附近的稻子收割完,我們一年的遷徙之路就結束了。這樣一圈跑下來能掙個十來萬元,在家過個‘豐收’年,再準備來年的遷徙。”
在記者追蹤采訪的一天晚上,李中明做了一鍋豆角燉雞,香氣撲鼻。大家圍坐在路邊擺放的小餐桌旁,大塊吃著雞肉,大口喝著啤酒,其樂融融。吃完飯,天色暗了下來,幾個年輕人,拿著手機在看視頻,聊微信。有的機手開始洗澡,男的穿著短褲,洗去身上的稻灰,女人們則鉆進洗澡帳篷里,出來后換上一身干凈漂亮的衣服,靠在老公身旁聊天。
洗完澡,機手們有的鉆進帳篷,里面相對比較寬敞舒服,但最擔心的是下雨;有的鉆進駕駛室,里面有空調或電扇;有的鉆進拖車上安裝的小鐵屋,只能睡下一個人,空間小的都無法坐起來。晚上10點過后,拾回橋鎮(zhèn)街頭安靜下來,沒有睡覺的機手在駕駛室里玩著手機,而有的帳篷里已經傳出鼾聲。
張書海三兄弟一個比一個種田多,期盼流轉更多土地早日奔小康
農業(yè)機械化的發(fā)展,機收費用的下降,給農民帶來了很多實惠。生活在拾回橋鎮(zhèn)張新村的張書強、張書海、張書紅、張書林四兄弟,除大哥年事已高不再種田外,其他三兄弟一個比一個種田多,他們期盼流轉更多土地種糧,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一些。
近幾年,國家大力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及種糧補貼政策,哥們兒幾個都購買了農機具。二哥張書海家里種有十幾畝地,又先后購買了兩臺大馬力的拖拉機、一臺旋耕機、一臺插秧機。三哥張書紅家種有20畝地,6年前就購買了一臺聯(lián)合收割機;小弟張書林租種了90多畝耕地,也購買了旋耕機等。另外,二姐夫王光斗家也種了30畝耕地,幾家的耕地總計達到170畝。
雖然幾個家庭種了這么多地,但他們的孩子沒有一個在家種田。二哥張書海的三個孩子都已成家,在外打工。三哥張書紅大兒子大學畢業(yè)在荊門的一家企業(yè)任職,二兒子在東莞開了一家房地產中介。小弟張書林的兒子考上了武漢大學,正在準備考研。
“現(xiàn)在愿意種田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最早使用農機的二哥張書海告訴記者,他最早購買了拖拉機和農機具,幫助村民耕地、整地,一個春秋下來收入三四萬元。但隨著當?shù)氐霓r機越來越多,他更多的是幫助自家兄弟平地整地。
后來,三哥張書紅購買了聯(lián)合收割機,開始為村民收割水稻和油菜,一年也有三四萬元收入,“收割機已使用6年,成本早就收回來了,但目前老出故障,外地又涌進這么多收割機,所以現(xiàn)在只為自家兄弟服務,只收點油錢?!睆垥t說。
張書海告訴記者,當?shù)厮旧a除了插秧,其他環(huán)節(jié)全部實現(xiàn)了機械化,而插秧恰恰是“最不是人干的活”。幾年前他買過一臺插秧機,總價1.8萬元,國家補貼7500元,使用兩年后賣了,主要是當時插秧機維修跟不上,斷秧現(xiàn)象嚴重,動力也不足。現(xiàn)在插秧機技術很成熟,很多人都在用。人工插秧不僅太累,價格還高,直播技術雖然產量可以,但長草的問題不好解決,所以機插秧是大勢所趨。張書林算了一筆賬,以當前糧價,他今年賣糧的純收益可達10萬元,但他今年僅插秧請人工費用就達1.6萬元,可買一臺小型插秧機了。
“目前我們種的田還是少了,收益也少,只能說只是解決了溫飽問題,今后還要擴大流轉面積,實現(xiàn)土地連片種植,這樣就可購買插秧機,建育秧棚,真正實現(xiàn)種稻全程機械化?!辈稍L臨別,三兄弟反復表達他們的愿望。
農機跨區(qū)作業(yè)急需“破繭成蝶”
廣袤的鄉(xiāng)村田野,規(guī)模空前的農機跨區(qū)作業(yè)大潮,正在引領著農業(yè)生產方式的悄然變革,變革之中不僅讓農民感覺到種糧越來越有盼頭,也讓更多的農機手嘗到“甜頭”。這場變革之中,服務于農業(yè)生產的機械化作業(yè)像滾雪球一樣規(guī)模急劇擴張,已經不再是第一產業(yè)的“衍生品”,變得越來越不可替代,日益成為推進農業(yè)發(fā)展的強勁動力。這是10多天來記者對跨區(qū)作業(yè)機手、當?shù)貦C手和農民跟蹤采訪的真切體會。
農民觀念上的改變是最明顯的。在采訪期間,農民一直表達了對平整土地、發(fā)展農業(yè)機械化以及成立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渴望。王橋村5組地塊小而散,有一家15畝的田,有17塊地,最小的不到半畝,這種情況在農村比較普遍。
因此,該組農民不惜損失一季油菜收成,積極歡迎9月中旬啟動的整地工程;張新村張書林租種90畝稻田,分散在多個村組,雖然今年的收入達到10萬元,但他希望租種更多耕地,進行規(guī)?;?、機械化種植;老山村成立了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統(tǒng)一采購更便宜的農業(yè)生產資料和農機服務。擔任多年劉店村黨支部書記的拾回橋鎮(zhèn)政府農辦主任劉居銀認為,大力發(fā)展農業(yè)合作社和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整合農民的農機具和各項資源,給農民提供實惠的農業(yè)社會化服務,是各級政府應盡的責任。
如何讓跨區(qū)作業(yè)干得更舒暢,是機手們的一大心愿。艱辛、樂觀、向往是農機手的真實寫照,為了多賺一點,風餐露宿是常態(tài)??上驳氖沁@種狀態(tài)在逐步好轉。沙洋縣農機局局長彭開權表示:“機手們遇到的這些困難,就是我們農機部門的工作重點,而農民對機械化的訴求,就是農機部門的工作動力。”
火熱的市場背后,需要冷靜思考。在信息化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農機作業(yè)已經迎來了“破繭成蝶”的大好時機。今年4月14日,湖北省農機局與中國移動湖北公司在武漢舉行湖北移動“農機通”合作項目啟動儀式。湖北移動“農機通”以手機為平臺,面向全省農機人員免費提供農機法規(guī)政策、購置補貼、安全知識、作業(yè)市場、技術推廣、互助保險、維修服務等多方面的信息資訊服務,實現(xiàn)農機用戶與農機部門的雙向無障礙溝通。
但在現(xiàn)實中,如何讓“農機通”成為機手和農民聯(lián)通的“主渠道”,還需要工作思路的革新。拾回橋鎮(zhèn)黨委書記王文、鎮(zhèn)長周華認為,真正實現(xiàn)農機作業(yè)網絡化、數(shù)字化,關鍵要解決三大問題:一是信息的上傳,就是要將村、組、戶需要農機作業(yè)的面積、時間等相關信息上傳至網絡;二是讓更多參與社會化服務的機手注冊,促進與需要服務的農民對接,以不誤農時農事;三是制定和完善相應的管理服務制度體系,讓供需雙方有法律法規(guī)保障。這些有的需要基層去落實,有些還需要做好頂層設計,不能局限于一縣、一市、甚至一省。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97661a.com/news/235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