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里面「浜」字為什么在翻譯成中文時變成了「濱」了呢?
日語里面「浜」字為什么在翻譯成中文時變成了「濱」了呢?
【下面假設文字學的知識我們一點都不懂】如果這個字是訓讀,那么看一看這個訓讀是什么意思大多就能判斷出來了比如「渋谷(しぶや)」,覺得「渋」長得像“涉”。查字典「渋(しぶ)い」?jié)兜?,所以可以判斷出是“澀谷”而非“涉谷”了(假如我們還知道日語中有讀作「わたる」的「渉」,那結(jié)果就更顯而易見了)又如「新潟(にいがた)」,覺得「潟」像“瀉”的繁體。查字典「潟(かた)」淺灘、咸水湖,和“瀉”的意思不挨著;再查中文字典“潟”是鹽堿地,所以可以判斷出是“新潟”而非“新瀉”了(然而中文里“潟湖”一詞也經(jīng)常錯寫成“瀉湖”)如果這個字是音讀,那么需要借助一點音韻學的知識了比如「蕓術(shù)(げいじゅつ)」,一看就覺得「蕓」就是“藝”。沒錯,“蕓”結(jié)尾是-n,對應日語也該是「ん」,但是這里卻沒有,說明「蕓術(shù)」確實是“藝術(shù)”又如「撮影(さつえい)」,一看就覺得「撮」就是“攝”。但是一查,“攝”古代是-p的入聲字(對應現(xiàn)代日語的「う」結(jié)尾),“撮”是-t的入聲字(對應日語的「つ/ち」結(jié)尾)。那么結(jié)果「撮影」就是對應“撮影”(cuō yǐng),不是“攝影”?。。。偃缥覀冞€知道日語中有讀作「しょう」的「摂」,那結(jié)果就也顯而易見了)【為什么-p韻尾入聲日語是「う」,請看日語中「合」「塔」「業(yè)」「十」「級」「習」等入聲字,其音讀為何沒有尾音而是發(fā)成長音? - 語言】對于多音字也可以如此:「長門(ながと)」:「長(なが)い」=長(cháng)「朝倉(あさくら)」:「あさ」=早晨=朝(zhāo)最后說「浜」,通過「はま」的意思我們可以判斷出來它是水邊之義的“濱”而非河溝之義的“浜”如果它是音讀的,通常都讀「ひん」,「ん」對應-n,即bīn“濱”;萬一讀成「ひょう/ほう」了(我猜只會用于轉(zhuǎn)寫中國地名,而且日本人也不知道該這么念),我們就知道這個「う」對應的是-ng,即bāng“浜”。
建國后中國對漢字進行了簡化,其中海濱的“濱”這個字的簡化步驟是這樣:
簡化賓客的“賓”,把寶蓋頭下面復雜的部分換成了簡單的聲旁“兵”變成“賓”。
“濱”是一個形聲字,左邊是形旁“氵”,右邊是聲旁“賓”,所以既然“賓”簡化成了“賓”,所以相應的“濱”也就變成了“濱”。
再來看日本那邊,二戰(zhàn)結(jié)束后不久他們就對漢字進行了簡化。在簡化“濱”字的時候日本是直接用“兵”字代替了原來的復雜聲旁“賓”。這是因為雖然他們很早就引進了漢字記錄他們的語言,但并不是說所有中國漢語當中使用的漢字都被他們引進了,例如“沙家浜”的“浜”這個字因為使用頻率不高他們就沒有引進,所以他們在簡化“濱”字的時候沒有避開“浜”這個字的形狀,于是就造成了日語中的“浜”字碰巧和漢語中“沙家浜”的“浜”字寫成一個樣子了,記住這只是碰巧而已,對日本人來講“浜”這個字在他們的語言當中是作為“濱”的簡化字而存在的。 ? ?
與此相似的還有“藝”這個字,中國是用簡單聲旁“乙”代替了原來草字頭下復雜的部分,而日本人是掐去中間只留兩頭,把這個字簡化成了“蕓”,碰巧又和中國“蕓豆”的“蕓”字寫成了一個樣子,但對日本人來講“蕓”這個字是“藝術(shù)”的“藝”簡化字。
聲明:農(nóng)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版權(quán)歸原作者。若您的權(quán)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97661a.com/news/252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