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兩個必須”堅定意志嚴守耕地“雙紅線”
以“兩個必須”堅定意志嚴守耕地“雙紅線”
? 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年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并作出明確貫徹落實要求。會議指出,落實好耕地保護建設硬措施,嚴格耕地保護責任,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我們務必要深刻領會總書記講話中兩個“必須”的深刻內涵,真抓實干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措施,動真碰硬切實抓好耕地保護建設,守好數(shù)量、質量“雙紅線”,夯實糧食安全的基石。
保護耕地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和民族永續(xù)發(fā)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持續(xù)加大耕地保護力度,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支撐。然而,應該清醒認識到,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國內外經濟運行不確定因素增多的形勢下,更是要以端牢飯碗的確定性去應對外部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把主動權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因此,糧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放松,耕地保護須臾不可懈怠,要用最堅決的態(tài)度、最有力的舉措來抓。
保護耕地要切實提高認識、落實行動、務求實效。認識上突出一個“緊”字。要把耕地視為“珍寶”,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從我國耕地資源家底來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僅1畝多,不到世界水平的40%,耕地總體質量不高,優(yōu)質耕地僅占三成,絕大部分為中等和較差耕地。面對耕地先天不足的國情農情,我們要時刻將紅線“拉緊”,充分認識到保護耕地的緊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行動上突出一個“嚴”字。第三次全國土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底我國耕地面積19.18億畝,已經逼近18億畝紅線,比十年前減少了1億多畝。紅線即是警戒線,意味著不能突破、不容有失。黨政同責、耕地占補平衡等一系列“長牙齒”的硬核舉措須落實落地見真章,做到制度最嚴格、執(zhí)行最嚴厲。效果上突出一個“實”字。要確保農田姓農,堅決遏制“非農化”,確保良田種糧,防止“非糧化”,做到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嚴守耕地紅線,必須落實耕地保護責任。責任不明、考核不嚴必然導致執(zhí)行不力。耕地紅線也是經濟社會的生命線。若任由耕地面積持續(xù)減少,就是在觸碰紅線、挑戰(zhàn)底線。要堅決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打好耕地保衛(wèi)戰(zhàn)。抓緊下達帶位置帶責任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并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對已經突破耕地保有量的,要抓緊制定恢復補充方案,切實把減少的耕地補回來。
嚴守耕地紅線,必須強化耕地用途管制。耕地利用不能完全按照比較優(yōu)勢和效益優(yōu)先的原則來考量,有些地方占用耕地發(fā)展林果業(yè)、養(yǎng)魚挖塘、挖湖造景,經濟上局部上看可行,但從戰(zhàn)略上全局上是不可行的。因此,保護耕地不能只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只看眼前不看長遠。必須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嚴厲查處違法占用耕地,嚴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要明確耕地利用優(yōu)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新建高標準農田全部用于糧食生產。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政策,不僅要從數(shù)量上補回來,更要確保補充耕地與所占耕地質量相當,防止用劣地、坡地、生地濫竽充數(shù),只顧賬面平衡、不顧產能平衡的自欺欺人行為。
嚴守耕地紅線,必須加大耕地建設力度。我們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養(yǎng)活世界20%的人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土地潛力的釋放。在現(xiàn)有耕地緊缺、后備耕地不足的資源約束下,提高耕地質量,進一步挖掘耕地潛力,是保障糧食產量的有效途徑,也是滿足人們對多樣化、高品質糧食需求的重要基礎。要通過持續(xù)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大力改造利用鹽堿地,積極研發(fā)適應鹽堿地的農作物品種,增加耕地灌溉面積,實施黑土地保護修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穩(wěn)步提升耕地質量水平,實現(xiàn)“農田必須是良田”,從而扭轉耕地減少帶來的不利影響,變被動為主動,確保糧食豐產增收。
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一壟一畝承載民生。耕地保護要著眼于戰(zhàn)略全局高度,也要落實落細于田間地頭。只有常抓不懈,警鐘長鳴,牢牢守住數(shù)量、質量“雙紅線”,才能為端穩(wěn)中國飯碗筑牢根基。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97661a.com/news/204622.html